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刘月秀人才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作为生态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农林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理论教学质量。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德育人,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目的。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德育教育,必须抓好理论教学这一重要载体。
农林院校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应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打破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教学壁垒,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开设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系统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从不同视角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渗透的教育方式,在平等、互动的对话中传授生态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建构起生态伦理道德和培养生态道德品质,提升监督、控制能力,达成对生态文明的知、信、行有机统一。凸显实践育人特色。体验式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力佐证和有效补充。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生态问题,体验生态文明,在判断、反思和改正中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保护意识。农林院校要打好农字招牌,引导学生接地气:构建一批生态文明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有效平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学术课题,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实地开展生态调研活动;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进行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化宣讲、生态文明行为塑造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要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高校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内容和范围已走出校门,影响着社会。
环保社团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和公益性,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基础和影响,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农林院校应不断探索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环保社团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坚持当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突出环境育人功能。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不仅能增强师生保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校园建设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原则与目标,合理进行规划。
在这方面,农林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校园建设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除了物质环境,还要优化人文环境,努力构建教与学、师与生、求学与为人、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本文来源:半岛·BOB官方网站-www.shxiduguolv.com